-
首页 >> 审核评估
关于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点导读(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4-06-27 14:20
2024年下半年,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即将迎来新一轮审核评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介绍系列专栏第七期:
Q:学校形成《自评报告》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A:《自评报告》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材料之一。《自评报告》撰写的质量不仅反映参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状态,也反映参评学校对审核评估的态度与重视程度,还可以看出学校能否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否具有驾驭和反思自身发展的自省能力和水平。
《自评报告》的撰写是建立在学校全面自评自建工作的基础上,紧紧聚焦审核评估指标,对学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建设和培养成效进行全面梳理,由此形成反映自评结果的写实性报告。
《自评报告》的形成,需经过学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反复修改完善,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自评报告》要重点阐述学校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的如何改进”“改进效果如何”等等。
高校撰写《自评报告》时,不得修改一级、二级标题,指标不能少,重点不能丢,同时还要避免撰写与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无关的内容。
《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简介”“学校自评工作开展情况”“学校自评结果”三部分。“学校自评结果”表述按照二级指标展开,需涵盖但不限于二级指标下设的审核重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应到一级指标来写,问题具体表现描述对应到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
《自评报告》中的数据应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中的数据一致,如果由于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不同等导致数据不一致,学校须在《自评报告》后面附简要说明。承担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双一流”建设等项目的高校要对项目完成情况作专项总结,对照目标任务,认真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建设目标任务尚未完成的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今后工作举措和实施计划。
Q:学校在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
A:线上评估时间一般为 2—4 周,基本实施流程包括:
线上评估开始前:参评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对接,明确学校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测试等)。依据评估方案要求,在评估系统中提交基础材料、自评材料及其他材料等。
线上评估开始后:专家主要进行材料研读,线上调阅材料、在线访谈座谈等。参评学校根据专家评估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材料,落实访谈座谈安排,组织相关人员按时参加访谈座谈。线上评估是否听课、调阅学生试卷和论文,由专家组视学校信息化条件和工作需要与学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强制性要求。
如高校具备或部分具备线上听课、调阅的条件,则为专家组提供有条件的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的清单,专家组进行线上听课、调阅活动,以便减轻入校评估专家的负担。高校应与专家组协同破解线上访谈座谈活动的技术障碍,完成线上访谈任务。
入校评估时间为 2—4 天,基本流程包括:
入校评估前:专家组组长与参评学校协商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察内容等,参评学校提出是否召开评估说明会。参评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和秘书对接,准备好自评材料、专家案头材料等,协助安排专家组成员交通与住宿、做好经费预算等。
入校评估期间:参评学校与专家组商定是否召开专家意见交流会 (最后一天),如确定召开则做好会务安排。根据专家评估考察任务,做好听课、访谈、调阅等安排。
入校评估结束后:专家组成员离校,参评学校协助做好经费决算、入校评估材料整理等工作。
Q:学校如何用好“1+3+3”报告等常态数据资源?
A:新一轮审核评估注重常态数据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不仅依托国家数据平台,形成《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还提供了《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与《自评报告》形成一体两翼的“1+3+3”报告。
此外,学校编制公布的近三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是评估的必备材料。《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自我评估的结果,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自我审视和常态化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质量报告有利于学校进行高质量的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提升,是学校《自评报告》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年度填报和采集是学校对教学活动的全面梳理,评估数据信息积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在数据库中得到了全方位、数字化的再现;基于年度填报数据形成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评估专家的重要依据材料。正确理解填报数据含义、精准客观填报是《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准确呈现学校教学基本数据的基础,通过学校历年数据的纵向比较,可以判断学校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常模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帮助高校准确定位,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引导专家更多关注指标变化趋势,客观准确评估。
“1+3+3”报告分别从学校、教学状态和就业数据常规监测、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评价参考,为学校自我评价、判断和改革提供多元视角,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核查材料。学校要高度重视常态数据资源的累积和利用,通过评估,建立起“1+3+3”报告等常态化资源的累积、分析和使用机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深挖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找准整改方向,精准发力,持续改进,不断累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Q:学校须重点关注的“红线”“底线”要求有哪些?
A: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规定,在指标体系中设置“红线”和“底线”要求,体现国家的刚性办学要求。
在定性指标中,以“立德树人”为思想统领,在指标体系中增设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负面清单”,在定性指标中划定办学“红线”。
在定量指标设计上,“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从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方面列出了“底线”标准,其中第一类评估16 个,第二类评估 17 个。